暂无
有没有发现,很少有人讨论“数据确权”了。
很直观的感受,在当前的数据要素市场,曾经被反复热议的数据确权话题,正逐渐淡出核心讨论圈。
但我们也因正视这种转变,转变并非偶然,而是行业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落地的必然结果。当数据要素市场从概念构建阶段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市场关注的焦点自然从"数据归谁所有"转向"数据如何流通使用",从抽象的权利划分转向具体的价值实现。
政策框架的明确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根本指引。
2022年出台的"数据二十条"提出数据产权"三权分置"框架,即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分置,这一创新性制度设计打破了传统物权思维下对数据所有权的单一追求。
此前有媒体报道,某汽车企业将车辆运行数据的持有权保留在企业内部,通过交易所平台将加工使用权授权给多家保险公司,用于精准定价模型开发,而由此形成的驾驶行为评分数据产品,则由企业与交易所共享经营权。这种模式下,数据流通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显著,企业数据资产利用率平均提高35%以上。
其中交易所的实践走在前列。
上海数据交易所于2023年推出首张DCB数据资产凭证,辅助数据资产的权属确认和价值评估。2025年初,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上线数据资产卡片系统,是全国首家开展数据资产建卡工作的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卡片系统以“自主管理、链上共证”的理念,结合“二维五分法”,为数据打造专属“名片”,推动数据资产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价值化管理。
地方实践中,数据产权登记的探索也呈现出务实导向。
烟台市在2023年开展的数据产权登记试点中,为当地烟草公司的"烟草消费域数据集"发放了产权登记证书。该证书并未对数据所有权做出绝对界定,而是明确了在特定商业分析场景中,企业对数据的加工使用边界和收益分配方式。这种登记模式更注重数据在具体场景中的权利行使规则,而非纠结于抽象的所有权归属,使得该数据集在后续与零售企业的合作中更显灵活。
分析认为,实践中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消解了对绝对确权的依赖。
我们此前通过访谈了解到,义乌某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了7.5万家企业的设备运行数据,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数据使用权限的动态管理。平台采用API接口形式提供数据服务,企业在调用数据时,仅能获取经过脱敏处理的分析结果,无法接触原始数据。当地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该平台调用3000组焊接参数数据优化生产工艺,使产品合格率提升2.3个百分点,却始终不清楚这些数据的具体来源。
这种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数据使用的"防火墙",在不明确所有权的情况下,实现了数据价值的跨主体流动。
数据资产化进程的加速,也让行业关注点转向更务实的价值实现路径。
2024年,多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首次将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A股上市的5000多家企业中,有1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数据资源入表的相关事项,共涉及入表金额21.64亿元。除A股外,还有22家新三板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数据资源入表的相关事项,共涉及金额3.80亿元。
我们调研得知,一部分企业并未明确对数据所有权进行界定,而是依据《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数据加工成本和预期收益为基础确定入账价值。这种做法反映出企业更关注数据作为资产的计量与增值,而非归属问题。
某交易所向我们透露,其2024年的交易数据显示,全年完成的数据产品交易中,45%的数据提供方采用 "原始数据不出库"的模式,通过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方式实现价值流转。
数据交易网搜索平台也发现,"数据确权"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下降40%,而"数据资产化"、"流通机制"、"公共数据"等关键词的频次增长均超过100%。机构通过分析市场舆情发现,近一年仅17%的舆情中涉及“确权”等核心字眼。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权利归属,而是流通使用中的规则构建。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数据确权热度的消退,本质上是市场从基础理论探索向应用实践深化的标志。
就像工业革命时期,人们不会一直纠结蒸汽机的所有权划分,而是尽快将其应用于纺织、交通等领域创造价值。当前数据要素市场正处于类似的关键阶段,当政策框架提供了基本遵循,技术手段解决了核心障碍,市场自然会将精力投向数据的流通效率提升和价值挖掘。
这种转变不仅不是对数据确权的否定,反而意味着行业在认知上的成熟,认识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产权属性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无法用传统物权思维简单界定。
通过"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可用不可见"的技术路径、场景化授权的实践模式,行业正在走出一条符合数据特性的发展道路。
我们预计,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进一步成熟,确权问题可能会在更细分的场景中得到更精准的解决,但这必然是与具体应用相结合的渐进式探索,而非脱离实践的抽象争论。
这种从争议到实践的转变,正是数据要素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