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这事,值得说一说。
最近上海国资委召开会议,主题是虚拟货币和稳定币,这事在圈子里炸开了锅。
要知道,上海作为咱们国家金融创新的“排头兵”,它的一举一动往往藏着政策调整的信号。这次会议到底释放了哪些关键信息?面对全球这股稳定币浪潮,咱们该怎么跟上节奏又不掉队?普通老百姓该怎么看懂这东西,又有哪些靠谱的参与方式?我觉得,是时候聊聊打个样了。
先说说上海这场会议透露出的信号。
最明显的变化是监管思路的转变,以前提到虚拟货币,大家第一反应是“风险”,政策也偏于严防死守,但这次会议里提到“坚持创新驱动,保持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感知”,这话里的意思很明白——不能一味堵,还要学会疏。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贺青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研究,还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这些领域落地。这就好比给创新开了个口子,前提是把风险关进笼子。
再看技术布局,会议里把区块链抬到了“产业升级核心引擎”的位置。上海打算在跨境贸易里用区块链搞实时结算,供应链金融里靠智能合约自动做信用评估。这可不是炒概念,而是实打实想通过技术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就像以前跨境汇款要等好几天,手续费还高,用了区块链可能几分钟就到账,成本也能降一半。这种“技术先行”的思路,其实是在为虚拟货币的合规应用打基础。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国资的角色。
会议要求国企在科技创新里挑大梁,这意味着上海可能会让国企带头,把虚拟货币和稳定币纳入“五个中心”建设。可能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试试用人民币稳定币搞跨境支付,这步子要是能迈开,对咱们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个助力。
前段时间,央行宣布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这与虚拟货币与稳定币发展有什么联动之处,值得期待。
现阶段来看,虚拟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已形成鲜明的分化格局。
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把加密资产分了类,支付型、证券型各有各的规矩,比如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有1:1的资产储备,还得防洗钱。美国那边对于虚拟货币监管更显热闹,SEC和CFTC打得不可开交,但华尔街巨头们却在悄悄布局,高盛、摩根大通都推出了加密货币相关服务。反观一些欠发达国家,要么完全禁止,要么放任不管,结果成了诈骗和洗钱的重灾区。
在这样的全球竞赛里,咱们该怎么应对?视野放眼全球,个人认为监管层面可参考欧盟搞分级分类,避免不能一刀切。稳定币既然能当支付工具用,就得按支付机构的标准管,比如要求备付金存管、信息披露;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的,就得重点保护投资者,明确不能搞非法融资。香港已经走在前头,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还搞了沙盒测试,内地城市在稳定币工作方面如何与香港产生联动?京东、蚂蚁国际这些企业在香港测试的稳定币,是否可以先用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贸易里?
现在很火的RWA就是值得探索的路径,把债券、绿色金融产品这些传统资产放到区块链上,变成能拆分的份额。蚂蚁数科已经做了个新能源项目,普通人用稳定币就能买风电项目的份额,这既盘活了资产,又给大家多了个投资渠道。
市场层面要靠合规机构带头,允许持牌银行、券商做稳定币托管、衍生品交易这些业务。数字人民币也得跟上,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打配合,比如跨境支付时先用稳定币快速结算,再用数字人民币最终清算,既高效又能保住人民币的地位。
现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区块链不能只炒币,得和实体经济结合。”这点已经成为共识。
说完大方向,再聊聊老百姓最关心的:怎么才不上当,又该怎么正确认识这些新东西。
首先得认清几个坑,高收益的基本是骗局,那些说“月赚 20%”的,本质就是庞氏骗局。还有社交平台上“高价收U” 的,很可能是洗钱。跨境电商里说“用虚拟币支付有优惠”的,也可能是在洗白黑钱。
还得靠官方引导,得多搞点投资者教育,通过科普动画,告诉大家“虚拟货币”、“稳定币”、“RWA”等新兴概念。法律层面也可多多普及,现在上海法院认虚拟货币是财产,能要求返还,但其他地方却不认相关合同,这种不一致得赶紧统一。
作为这个行业的观察员,最后提醒几句,参与的时候记住“三不”:不帮人代购代卖,不用别人身份注册账户,不接来源不明的虚拟币支付。交易时一定要保存好钱包地址、交易哈希值这些记录,真出问题了,这些都是证据。
从当前全球发展来看,虚拟货币和稳定币已经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要在监管下慢慢规范发展。
上海这次会议就是个信号,咱们既要敢创新,又要防风险。对普通人来说,多了解政策,选合规渠道,别贪高收益,才能在这场变革里既不掉队,又不栽跟头。
全球都在抢这个赛道,咱们能不能抓住机会,就看这几步走得稳不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