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最近上海频频放大招,一边是国资委会议学习稳定币,一边是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数据贷、支持数据语料作价入股开展多元融资。
特别是支持数据语料作价入股,这已不是上海第一次提及。
去年12月与今年3月,上海分别发布《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其中均提出,支持探索语料作价入股。最近发布的《上海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也提出,试点语料作价入股等新型投资模式。
为何频繁提及数据语料作价入股,数据语料作价入股又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企业手里的高质量数据语料,像训练AI用的文本、图像数据集这些,能直接折算成股权投入新公司。
数据预料是数据要素战略的落地实施路径之一。
2024年上海就发布过《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明确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这次试点算是把战略落到了实处。根据最新的《上海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不光鼓励数据语料入股,还配上了算力券、模型券等支持,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撬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核心领域。
可能有人还是不信,觉得数据没法像钱那样实在。但其实国内已经有不少"吃螃蟹"的成功案例。
四川旅投集团把供应链平台的"供应商报价数据集"作价40万元入股新公司,成了四川首例数据资产作价入股登记案例,更厉害的是他们还打通了 "确权、评估、融资、入股" 的全链条,先用数据资产贷到款,再拿这些数据作价入股,形成了个完美的循环。
还有天津,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地铁蓄电池运维数据开发成数据产品,作价104万元入股新成立的电源科技公司,占了52%的股份。这些数据不光能优化设备维护,还直接变成了资本,真正实现了"数据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安徽含山县当地政府控股的九章数据公司,用估值150万元的数据资产入股低空经济企业,占股15%,这可是全国首例政府数据平台公司的案例,给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这些案例都说明,数据入股不是空想,只要搞定确权、评估、合规这三大难题,数据就能像土地、设备一样成为企业的"硬通货"。
而数据入股的意义,可远比企业融资这点事大,它正在悄悄改变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
首先是把沉睡的数据资源给激活了。很多企业手里握着大量数据,却不知道怎么变成钱,数据入股就给这些"数据金矿"找到了明确的价值出口。像深圳的新译科技,就凭着积累的"多语种平行语料库" 作价1000万元,从交通银行拿到了全额贷款,这还是全国首例用 "市场法" 评估数据资产并成功融资的案例。
其次是降低了创业门槛。以前创业得有大笔资金买设备、租场地,现在有了数据入股,创业者能用数据"白手起家"。无锡筋斗云公司就用 "吴越文化数字传播流" 数据入股云狐传媒,不光解决了资金问题,还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蹚出了新路子。但这有悖论,刚开始创业的公司,怎么才能有高价值的数据资源?后文会提及。
此前,数据交易并不统一,价格全靠双方协商,现在数据入股倒逼行业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上海浦发银行评估生物医药企业临床管线数据时,就请了第三方机构做合规审查和价值评估,最后给企业放了研发贷款。这种市场化定价机制,正在给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 "上海样本"。
上海这次发文,特意提了"数据语料",这里面的考量并不简单。
数据语料可看作是人工智能的 "粮食",训练一个像模像样的大模型,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条高质量数据提供喂养。但现在国内数据语料市场有两大难题待解:优质数据少,流通还不顺畅。很多企业有数据不敢用,怕侵权;想用的时候又找不到靠谱渠道,流通受限。
上海推动数据语料作价入股,就是想破解这两个难题。
一方面,用入股机制鼓励企业开放数据,比如医疗、金融领域的企业,把脱敏后的用户数据语料拿出来入股,既合规又能获利;另一方面,数据语料的定价和流通会逼着大家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像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这些,这对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更深层的是,上海在打造 "数据、算力、算法" 的全产业链生态。
数据语料作价入股只是第一步,以后说不定还会有算力入股、模型入股这些新模式。这种 "全要素入股"模式,会吸引更多AI企业、科研机构聚集到上海,形成数字经济的"强磁场"。
那中小企业数据不多,如何应对数据入股这一模式?
我个人觉得,其实完全可以换个思路,从"数据持有者"变成"数据整合者"。比如做智能家居的小企业,可以联合物业公司、电商平台,把用户的设备使用数据、消费数据整合起来,搞个"家庭场景数据语料库",然后作价入股新成立的AI公司。这样既能降低单个企业的数据收集成本,又能通过股权绑定获得长期收益。
如果创业公司的能力实在弱势,那也只有好好做业务,努力提升业务整合能力与科研能力,不断积累业务数据,否则,别无他法。
等发展到一定体量后,可通过数据资产入表提升信用等级。把自身所掌握的供应链数据、销售数据做合规处理,在数据交易所登记后,这些数据就能作为无形资产计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有了这些"数字资产"背书,企业更容易拿到银行贷款或吸引投资。进一步尝试对外的数据作价入股。
当前,数据作价入股在整个行业都是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其中数据从哪儿来、谁有使用权,这些在入股前必须明确。像四川旅投在入股前,专门在深圳数据交易所完成了数据产权登记,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权属清晰。
然后估值方法得科学,数据值多少钱不能拍脑袋决定。现在常用的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新译科技的语料数据因为市场交易活跃,就用市场法估值;生物医药企业的临床数据因为未来收益高,可能更适合用收益法。
上海这次试点数据语料作价入股,可不只是一个地方政策,而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国家数据局《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这些政策落地,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证券化等创新模式会加速出现。
对企业来说,这是个"数据红利"爆发的时代,不管是大公司还是中小企业,都有机会能通过数据入股、数据质押、数据信托这些方式,把数据变成真金白银。对国家来说,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会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数据资产入表规模可能超过8000亿元,这会给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然,数据要素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得解决确权、估值、流通这些难题。但上海的试点已经指明了方向,只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调动企业、政府、市场多方力量,完全能在全球数据要素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数据语料作价入股,这才只是个开始。
以后随着数据要素和资本市场深度融合,说不定还会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模式。欢迎交流,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