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一周,我们找到了数据要素的5个真相
数据要素市场,一片被称为“富矿”却遍布沟壑的未知领域。
数据交易网团队,停更了一周,我们聊了很多业内朋友,希望大家都能放下表面上的炒作,冷静思考。


在数据要素市场这片被政策鼓励的领域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满怀希望地进场,困惑挣扎地维持,最后悄无声息地离场,我们需要热潮下的冷思考。
数据,被誉为“新时代的石油”。
但当这座富矿真正被开采时,人们才发现:从原油到成品,这条转化之路远比想象中的要更崎岖。况且,数据要素属于“隐性”资源,相比于大模型、低空经济等赛道,其产品与服务并不如它们显性,这种既无法体验,又无法感知的服务,着实很难让团队深耕细作。
一位在数据行业深耕十年的技术总监向编辑团队描述了他的观察:“五年前,大家谈论的是‘数据中台’;一年前,热议的是‘数据资产入表’;如今,更多人开始在沉默中思考——我们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
经过与数十位从业者或前从业者的深入交流,我们逐渐看清了这个市场的五个真相(点到为止·不做延展):
真相一:共识已经形成,但通往价值的道路上布满荆棘
自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产品走进平常百姓家,没有人怀疑数据的重要性,但重要性与商业价值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位投资人直言:“我不太能看得懂这个赛道,如果粗暴的用是否上市来衡量这个赛道的成功与否的话,那很明显,这个赛道是失败的,至少在投资这块,市场看不到未来价值。从3年前的隐私计算,到现如今的可信数据空间,我们现在投资项目更加谨慎了,不仅要看技术指标,更要看清晰的变现路径。”
当前的困境不在于认知,而在于转化。
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需要经历从采集、治理、分析到场景应用的漫长旅程,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而且这条路径中的角色还不能完全的划分清楚,角色之间的交叉,反而导致了数据要素赛道的割裂感。
真相二: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长期市场
数据要素市场不会像消费互联网那样爆发式增长,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
某位前从业者比喻很精辟:“我们不是在建造游乐场,而是在开凿运河。前者追求热闹,后者追求持久的水流。”
在这片领域,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那些追求短期回报的团队往往会失望离场,而深耕特定领域的团队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今年以来,你还听到过市场上热议‘数据资产入表’吗?大家要的是商业回报,企业都是会算账的”。
真相三:最大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在信任与机制
当我们谈论数据要素市场时,谈论的不仅是算法和算力,更是产权界定、价值评估、利益分配这些基础性问题。
一位从业者指出:“当前最大的矛盾是,数据持有方不敢共享,需求方不敢购买,双方都在等待一套可靠的游戏规则。”建立信任比提升性能更重要,完善机制比优化算法更紧迫。
“数据交易所解决这个问题了没有?很显然没有,某位领导也讲过,‘数据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促进数据交易机构发展,既不能超越发展阶段,高估其功能作用;也不能低估建设难度,需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发展路径。’”
真相四:价值隐藏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
最有生命力的数据产品,往往不是那些号称“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用平台,而是深入特定场景的专用解决方案。
“不要问你的数据能做什么,要问你的客户正在为什么问题而烦恼。”一位创业者分享了他的心得。从业务痛点倒推,而不是从技术能力正推,这是幸存者的共同经验。
真相五:核心能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外包可以解决短期的人力缺口,但也会导致长期的能力空心化。那些在动荡中存活下来的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牢牢掌握着自己的核心数据能力。
在数据要素市场,最珍贵的不是你有多少数据,而是你从数据中提取洞见的能力。
数据要素市场就像一片初垦的荒原,第一批垦荒者中的许多人已经疲惫离去,但土地深处其实正在孕育着新的生机。那些选择留下的垦荒者,学会了与土地和解,不再试图一夜之间改变地貌,而是耐心地观察季节的规律,寻找最适合这片土壤的作物。
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看清谁在真正地创造价值。而价值,永远是市场上最硬的通货。
数据交易网团队停更一周,我们也在反思,我们将转变以往行业传声筒的角色,挖掘行业真正的数据价值创造者或团队,讲好行业故事,树好行业典型。
欢迎具备数据价值应用创造的团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深度报道~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