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近日,全国范围内1500万台新能源设备实时运行数据被蚂蚁数科上传至AntChain区块链。
这也预示着,这些分布在城市楼宇、乡间田野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如今有了新的数字化归宿。
我们观察发现,这一规模创下全球能源行业数据上链纪录,也让隐藏在硬件设备背后的数据价值首次浮出水面。
这些上链的数据并非抽象数字,而是对应着约 600亿元人民币的实体能源资产。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总量已突破16亿千瓦,占比首次超过35%。如此庞大的资产规模长期面临数据孤岛困境,某光伏企业负责人曾透露:“传统模式下,不同电站的数据标准不统一,与电网结算时常因数据争议扯皮,核查成本占项目总成本的8%-10%。”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恰好提供了解决方案,所有参与方共用一套真实数据,从源头消除争议。
此前,朗新科技集团与蚂蚁数科达成技术合作,将超过9000个电动充电单元接入区块链,此后,系统能自动预警异常数据。
这种创新下,将以前需要人工巡检排查的成本大幅缩小,现在通过链上数据实时比对,大幅降低潜在故障,并实现提前预警。这种改变源自区块链对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可信管理,每台设备的发电量、健康状态、维护记录都被永久记录且无法篡改。
蚂蚁数科的技术方案已在多个真实场景验证。
去年12月,协鑫能源通过将光伏资产连接到蚂蚁链,成功向海外投资者筹集超过2亿元人民币。这种基于链上数据的融资模式,将传统绿色信贷审批时间从30天缩短至小时,据测算融资成本降低15%以上。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正在重塑能源交易逻辑,通过智能合约设定交易条件,当发电量达到预设值时,系统可自动完成电力交易与结算,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此次上链操作的技术支撑来自蚂蚁数科专为能源资产设计的区块链架构。
从公开信息可查,其推出的Layer2区块链Jovay支持10万TPS吞吐量和100毫秒链上响应时间,能轻松处理海量设备数据。
这套“两链一桥”技术方案(蚂蚁链+Jovay链+跨链桥)已实现跨境能源资产流通,让南美洲的光伏项目能对接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的储能资产能吸引全球资本,真正打破了绿色资产的区域壁垒。
香港和迪拜的双枢纽布局更让我国技术实践走向国际,欧洲能源区块链联盟和中东清洁电力交易平台都在参考其设备数据标准化方案。
站在行业视角,这600亿元资产上链标志着能源行业数字化进入新阶段。
全球范围内,RWA市场2025年规模已达25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6万亿美元。蚂蚁数科通过1500万台新能源设备的链上管理,将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新能源链上资产平台,为能源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我们预测,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碳中和领域,区块链让碳排放数据可追溯、可交易,为2060年碳中和承诺提供了量化支撑。
但繁荣背后隐忧犹存。
单台风电机组每天产生上百兆数据,海量数据的存储成本与处理效率仍是挑战;同时,资产代币化的监管框架尚未明确,计划将能源资产代币放到境外交易所流通的设想,仍需等待监管机构研究批准。
我们同样认为,不同区块链系统的兼容性、跨部门数据权限划分、数据隐私保护,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充电桩到协鑫的光伏电站,这些沉默运转的能源设备正在区块链上获得新生命。
蚂蚁数科的链上布局,不仅是一次商业尝试,更标志着能源行业从“硬件竞争”转向“数据竞争”的关键转折。当每一度清洁电力都能被精准记录、高效交易,当跨境能源投资不再受地域限制,这场静默的数据革命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正如区块链业务相关负责人所言:“区块链技术正在挖掘绿色资产的全新价值,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能源行业的范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