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2023年前后,“数据财政”曾是业内最热的概念之一。
当土地出让金在多地持续性下跌时,这个宣称能替代土地财政的新物种,被寄予了盘活地方财政困局的厚望。
、然而两年后的今天,这个词汇却在舆论场逐渐失声。是“数据财政”的价值神话破灭了,还是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深层的价值重构?
数据财政的退热,首先源于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双重现实困局。
数据不像土地有清晰的物理边界,其产权归属天然存在模糊性。2022年,“数据二十条”提出的“三权分置”框架,在实践中也遭遇到现实困境。某政策研究人员曾私下坦言:“企业生产数据、政府监管数据、用户贡献数据,到底该怎么分?我们拿着政策文件研究三个月,还是找不到落地抓手。”这种产权困境直接导致交易流产,某省会城市数据交易所人员曾对我们表示,2024年挂牌的三百余个数据产品中,最终完成交易的不足5%,核心问题就是产权纠纷,当然也包括其他现实顾虑。
与产权困境相伴的是价值评估的难题。
数据资产的价值不像土地有成熟的评估体系。我们作为数据经纪人,从拉通一单工业数据产品,买方出价10万,卖方坚持50万,双方僵持,最终交易无果。"买方认为数据样本量不足,卖方觉得算法模型值钱,根本没法统一标准。" 这种估值困境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虽达1600亿元,但真正通过交易所完成的成交缺少的可怜,大部分交易仍在私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从当前财政体系的实际运行来看,数据财政的替代作用尚未显现。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撑,尽管近年来增速放缓,但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仍接近5万亿元。而同期全国数据交易规模仅千亿级别,即便算上数据相关的税收贡献,其在财政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不足1%。这种量级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数据财政在短期内难以填补土地财政的缺口。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土地财政的运作模式已形成成熟的闭环。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入,再用于城市建设提升土地价值,形成可持续的现金流。
而数据财政尚未建立起类似的良性循环,数据交易的收入分散且不稳定,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公共支出。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基建等刚性支出压力下,仍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带来的即时收益,对数据财政这种需要长期培育的收入来源,短期内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和耐心。
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财政的收入主体清晰,主要由地方政府通过自然资源部门直接掌控;而数据财政的参与方复杂,涉及企业、政府、用户等多方主体,收益分配机制尚未明确。
某机构调研显示,地方政府在数据交易中能直接获得的收益,主要是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后续产生交易手续费和少量数据资产收益分成,收益微乎甚微,远远低于土地出让的直接收益比例。这种收益机制的弱势,也使得数据财政难以成为地方财政的主力。
除了这些外在的困局,数据价值变现的内在逻辑也存在着不少梗阻。数据要素的价值依赖流动,但流动本身却可能消耗其价值,这是数据区别于传统要素的特性之一。业内研究发现,同一批数据在多次交易后,其商业价值会明显下降,因为后续购买方的应用场景可能与前期重合,数据的稀缺性降低。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特性,让数据资产难以像土地一样形成稳定的增值预期,也影响了市场主体的交易积极性。
现有数据交易大多停留在原始数据买卖阶段,缺乏深度加工,这也制约了价值的提升。目前市场上的数据产品中,多数还是经过简单脱敏、清洗的基础数据,真正经过深度分析、能直接支撑决策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高。我们整理筛选出数据型企业,超过六成主要从事数据采集、清洗、治理等初级加工业务,具备深度分析能力的企业占比相对较低。
面对这些困境与梗阻,破局之路需要从概念炒作转向价值深耕。
在产权改革方面,国家数据局透露,今年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此前浙江推行的 “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是一次有益尝试,该制度将数据产品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其加工深度和创造性给予不同的保护期限和权利范围,为数据产权界定提供了具体路径。这种“分类确权”模式已在长三角部分地区推广,为数据交易提供了更清晰的规则指引。
从2024年启动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工作以来,多地开展的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试点显示,企业的数据资产可以转化为融资信用,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数据财政不像土地财政依赖增量,而是通过存量数据的持续开发创造价值,具有可持续性。
现阶段数据财政的退热,我们反而认为恰恰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概念炒作退潮,真正的价值深耕才刚刚开始。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数据财政的消亡,而是其从“土地财政替代品”到“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转变。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数据财政不是简单的收入替代,而是整个经济范式的重构。”
这场重构需要时间,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数据要素真正实现自由流通、价值量化、安全可控时,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
到那时,数据财政将不再是一个热词,而是融入经济血脉的基础设施,就像今天的电力和互联网一样,虽无形却不可或缺。
这,才是数据财政的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