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发展,不再迷信“首单”
曾几何时,“首单”是数据要素行业的流量密码。
只要冠上“全国首个”、“行业首例” 的名号,项目便会收获媒体聚焦、地方重视与同行取经。
我们了解到,南方某市,2024年就基于公交运营数据打造产品,并实现了首单交易,紧接着,其他地市的考察团接踵而至,不少人将其视作 “地级市数据市场化的破局信号”。
但这份热情没能持续太久。
半年后,该市同类公共数据交易暂无新增。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初来访的考察团里,没有一个地市真正复制了该模式。这种“热闹开场、冷清延续”的剧情,正在不同城市、不同领域的“首单”项目中反复上演,也悄然改变着行业对“首单”的认知——当数据要素发展进入深水区,曾经被奉为里程碑的“首单”,正在褪去神话色彩。
为什么“首单”的示范效应屡屡失灵?
答案藏在“迷信首单”背后的认知偏差里,过去行业总以为,只要突破“从0到1”的首单,就能自然带动“从1到N”的复制,却忽略了首单项目往往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当数据确权、交易规则等核心制度还停留在地方试点层面,没有形成全国统一框架,每个“首单”都得重复“摸着石头过河”。
技术与市场的错配,更让“首单”的光环显得不切实际。
此前参与项目的会计师事务所朋友透露,为了让千万条生产数据符合入表标准,企业花在数据清洗、脱敏上的钱,占了当年研发预算的42%。“要是后续没有更多企业一起分摊成本,单靠我们自己,根本撑不起下一个数据产品。” 公司负责人的无奈,折射出“首单”技术方案的通病 ,为了追求“首例”的突破性,往往忽略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当“首单迷信”的泡沫逐渐破裂,行业反而开始走向理性。
人们慢慢发现,“首单”的价值不在于“第一个”的名号,而在于它暴露的问题、积累的经验。
这种转变正在重塑数据要素行业的发展逻辑。现在大多数的服务团队不再执着于“抢首单”,而是更看重“首单之后能留下什么”。
有人说,“首单光环”的消失是行业的“降温信号”,但更准确地说,这是数据要素发展从“政策驱动的破冰期”,迈向“价值驱动的深水区” 的标志。过去,我们需要“首单”来打破“数据不能交易”的思维定式;现在,我们更需要把“首单”的经验转化成可复制的规则、可落地的技术、可持续的生态。
当行业不再为“第一个”欢呼,而是为“每一个”数据产品的实际价值喝彩时,数据要素才真正摆脱了“概念炒作”,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真要素。
或许未来,我们不会再频繁听到“首单”的新闻,但这恰恰是好事,那意味着数据确权有了统一标准,数据交易有了合理成本,数据价值有了清晰回报。
到那时,没有“首单”的光环,数据要素的活力反而能渗透到经济的毛细血管里,这才是“首单”留给行业最珍贵的遗产。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