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生态执法”碳交易落地厦门,绿色交易推动垃圾分类赋能生态修复

通过交易,垃圾分类带来的绿色低碳成效变得具体可衡量,而交易带来的收益,也将用于社区组织垃圾分类相关活动。

(厦门日报·柯笛)又一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落地!昨日,厦门翔安区金海街道鼓岩社区完成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生态执法”碳交易,首次将“垃圾分类碳减排”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结合。这是厦门屡次探索“以绿色交易促进社区垃圾分类”新模式下的又一创新突破,既彰显了垃圾分类的碳价值,也拓宽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途径,成为厦门推进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治理的全新样本。

垃圾分类与生态修复挂钩 解锁低碳价值新路径

昨日,翔安区鼓岩社区居民日常垃圾分类实现的2250吨碳减排量,被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人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自愿认购,用于履行“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义务。这是全国首次将居民社区垃圾分类的碳减排成果,与生态损害赔偿的相关需求直接挂钩。

image.png

“这场‘碳交易’,就是把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算清楚,由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人购买,让垃圾减碳的价值变成实际收益。”市环境卫生中心负责人说,“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与“生态修复的法律责任”的有机结合,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与约束同向发力。

一方面,“碳交易”让垃圾分类的环保价值转化为实际收益,居民做好垃圾分类产生的碳减排量,通过交易转化为收益,用于社区组织垃圾分类相关活动,惠及全体社区居民,进一步激励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保护环境的正向循环;另一方面,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相关责任人应当履行赔偿义务,如今将“认购碳减排量”纳入赔偿履行环节,用“保护环境之功”弥补“损害环境之过”,让法律约束与绿色修复形成合力,不仅依法执法,更显人文关怀。

小切口探索新模式 日常做好分类小事

以社区居民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厦门深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探索“垃圾分类+生态执法”模式。

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居民生活常态。“每天出门前,我都会把厨余垃圾沥干水分装袋,纸壳、塑料瓶单独收好,仔细核对后投放。”鼓岩社区居民缪雪平告诉记者,身边的邻居都养成了分类投放的习惯。

得知扔垃圾这件小事还能和碳交易挂钩,居民们的分类热情更高了。“这是政府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呀!”碳交易活动现场,缪雪平高兴地说,垃圾分类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能减少污染,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如今老百姓还能有收益,大家看到做环保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f1cfd965b48f78524d4d2206e7092e6b.jpg

对于“以碳代赔”的创新模式,居民陈云乐说:“破坏环境的人购买我们分类的‘环保成果’来补错,说明我们开展垃圾分类真的有价值。我们做得越好,产生的‘碳价值’就越多,社区环境也能跟着变好,大家对生活都更有期待了。”

交易反哺分类实践 形成示范样本

这场创新交易的价值,更体现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动上。通过交易,垃圾分类带来的绿色低碳成效变得具体可衡量,而交易带来的收益,也将用于社区组织垃圾分类相关活动,惠及全体社区居民,形成“分类出效益、效益促分类”的良性循环。

这种收益反哺机制,在厦门此前的垃圾分类碳交易中已得到验证——2024年,在市环境卫生中心的推动下,厦门成功落地生活垃圾四分类、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生厨余垃圾分类和资源化等多宗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其中,湖里金安社区、集美信毅社区、翔安面前埔村等均通过类似模式,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有了新支撑。

厦门的系列实践,不仅是对国家相关决策部署的创造性落实,而且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推动“美丽中国”样板城市建设迈向新高度。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