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矩阵

习酒上线生产预测大模型,传统酿造迈入“AI决策”时代

贵州出台"数据产业十条"等支持政策,全省聚集数据标注企业29户、人员超6500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贵州日报·彭耀永)在贵州习酒公司的制酒车间内,一排排发酵窖池整齐排列,物联网传感器正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微生物活性等数据。这些曾依赖老师傅“摸温捏沙”“观色识香”的酿造环节,如今正被一个个动态更新的数据所解析——今年9月,习酒正式发布“生产预测大模型1.0”,将传统酿造工艺带入“AI决策”新阶段。

这也是贵州近年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随着行业大模型在多个重点领域持续落地,一批植根本土、回应实际需求的智能化应用正不断涌现,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协同、多业态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从“经验酿酒”到“数据酿酒”

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爆火,智能酿造已成为白酒行业热词。

然而,当传统经验遇见人工智能的算法节奏,习酒正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天人共酿”。

酱香型白酒素有“12987”酿造工艺,即一年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流程复杂、依赖经验。如何将老师傅的“手上功夫”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用的数据资产,是习酒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挑战。

“我们布设了高精度传感器网络,打造‘多参实时传感矩阵’,将‘看不见’的发酵过程,转化为可追溯的动态数据流。”习酒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企业整合近十年生产数据与实验记录,利用大模型深度学习能力,解析酿造过程中的关键因子,构建出适用于不同生产场景的AI决策引擎。

image.png

大模型成“智能酿造”新引擎

如今,在习酒的生产指挥中心,技术员输入上一轮基酒的产出数据、车间环境参数和原料配比,大模型系统在几分钟内即可预测下一轮次的大致产量,并提供工艺优化建议。

这一系统不仅实现从“结果检验”到“过程预测”的转变,更具备“双向推演”能力——既可根据实时数据预测产出,也可根据理想酒质目标,反向推导各环节最优参数范围,实现对酿造过程的精准调控。经生产验证,大模型轮次产酒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并非取代传统,而是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大模型的落地,不是要替代匠人,而是让老师傅的经验得以数字化传承,让酿酒技艺在数字土壤中获得永久保存与广泛复用的生命。”习酒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贵州“人工智能+产业”新样本

习酒大模型的成功落地,是贵州深入推进"行业大模型应用行动"的生动注脚。自2024年11月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贵州省促进行业大模型发展行动方案》以来,全省上下系统布局、协同推进,大模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省已聚焦24个重点行业领域推动28个重点大模型项目建设,其中16个已上线运行,初步形成98个典型应用场景。除了习酒生产预测大模型外,还涌现出"黄小西"AI智能体、朗玛AI医生、"魔树工厂"政务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标杆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生态培育方面,贵州出台"数据产业十条"等支持政策,全省聚集数据标注企业29户、人员超6500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全省建成重点数据中心49个,算力规模达106.5 EFLOPS,为行业大模型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省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贵州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持续优化算力券政策,推动各类大模型与贵州国产算力适配,支持龙头企业推进山地气象、文化旅游等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同时,加大模型服务商和数据标注等核心产业引育力度,建设数智产业园、标注产业园,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确保累计打造100个以上大模型应用场景目标完成。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