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
(广州日报·何颖思)10月22日,在《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介绍,广东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建设一批工业智能体高效运作、多场景高度集成的示范工厂。并将分批遴选和认定发布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标杆,择优予以资金支持,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示范作用 将遴选和认定发布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标杆
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广东“有基础有条件”。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和人工智能集聚区,广东一方面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拥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600家,构建了以华为昇腾生态、腾讯混元大模型等为代表的全栈式产业链。
近日出台的《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16条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跃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从产业实践来看,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渗透和应用于制造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曲晓杰指出,计划发挥广东市场广阔、场景丰富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据悉,广东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聚焦消费电子、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金属制造、先进材料、泛家居、服装箱包、生物医药、食品、玩具等细分行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价值场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部署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建设一批工业智能体高效运作、多场景高度集成的示范工厂。“接下来,我们将分批遴选和认定发布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标杆,对符合条件的标杆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深化“链式改造” 资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
近年来,广东创新探索了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路径,以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带动链上企业改造,曲晓杰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链式改造”模式。包括推动链主企业建设数智化供应链,基于工业大模型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带动供应链相关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标准制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精准适用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支持地市择优资助数智化供应链协同平台、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此外,广东将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等政策,聚焦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30多个试点行业,推动模型算法在研发设计、视觉检测、参数优化、能耗管理、智能分拣等中小企业重点场景落地应用,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我们将支持建设核心软件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应用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软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曲晓杰说。
推动精准对接 破解“需求说不清、供给不适配”困境
如何破解人工智能深入制造业场景时出现的“需求说不清、供给不适配”困境?曲晓杰说,正在积极解决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怎么应用”“找谁改造”的核心问题。省工信厅将联合去年底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场景的培育和对接全流程工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征集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清单”和产品服务“供给清单”,为供需对接提供精准指引。
在产品供给上,广东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机器人等重点行业,支持工业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培育一批适应制造业复杂任务环境、具备跨模态数据处理能力的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制一批质量检测、工艺优化、设备运维等场景专用小模型,对符合条件的工业模型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地市设立“模型券”,支持企业购买工业模型服务,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门槛。
此外,省工信厅还将组织专业力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和“建档立卡”服务。推动编制数智化改造指南,为企业提供参考。启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地市行”,组织供需对接、标杆访学、参观交流等活动,支持工业人工智能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发、首展、首秀,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协作生态。多渠道宣传推广“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