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数字资源集团”,落地重庆
一则公告,引发市场热议。
数字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数字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重庆数字资源集团)。
据了解,8月20日,重庆市属国企数字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整合正式启动,此次重组整合以数字重庆公司作为整合主体,涉及市城投集团、市地产集团、重庆两江投资集团、重庆两江产业集团等企业下属的数字产业主体。
如今,尘埃落定。
而地方大数据集团的更名并不是首例,早在今年4月,福建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则更名为福建省数据流通控股有限公司。
这两组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实则折射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深层变革。当“大数据”悄然隐退,“数字资源”与“数据流通”的登场,标志着地方数据集团的发展逻辑正在从技术驱动转向生态构建,从单一数据管理迈向全要素整合。
名称的演变从来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战略重心的外在投射。
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数字资源”与“数据资源”虽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
“数据资源”侧重原始信息的归集与管理,而“数字资源”则涵盖了数据、算力、算法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整生态。
重庆选择前者,与其正在推进的市属国企数字资产战略性重组直接相关,此次整合涉及市城投集团、市地产集团等多家企业下属的数字产业主体,目标是打造“算力、算法、数据、开发”四大业务协同的综合性平台。
这种整合规模决定了新集团不能局限于数据本身,而必须覆盖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能力。全国范围内省市级数据集团已超百家,规模最大的达到百亿级,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重庆以“数字资源”命名,既规避了同质化竞争,又凸显了其“西部领先、全国进位”的战略野心。
重庆的更名选择更暗含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清醒认知。
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重庆已建成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全市算力总规模超6000P,其中智算算力规模超3000P。“疆算入渝”工程的推进更强化了其作为西部算力枢纽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资源”的命名能够更好地统筹其在算力基础设施与数据资产方面的双重优势,服务于“重庆1361整体架构”的建设目标。相比之下,“数据集团”的称谓难以体现这种综合性优势,也无法支撑其“支撑数字重庆建设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功能定位。
此次更名行动,本质上是对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本地化响应。
数据显示,重庆将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47%,福建则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领域持续领跑,这种差异决定了其发展路径的分化。重庆通过重组整合,剑指“新型能源算力枢纽”建设,计划到2027年实现1000件知识产权的积累,这种重资产、重整合的模式,适合其作为中西部数字经济高地的定位;福建则聚焦“数据流通”,通过构建丰富的应用场景激活数据价值,这种轻资产、重生态的模式,与其沿海开放省份的区位优势相得益彰。
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从更深层次看,更名反映了地方数据集团从技术服务商向数字资产运营商的角色转型。表明其不再局限于本地技术服务,而是要参与全国性的数字资产竞争。
这种转型背后是资产逻辑的根本变革,数字资源不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品,而是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产生持续价值的核心资产。
从行业发展视角观察,地方数据集团的命名演变,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早期的数据集团多以“大数据”命名,强调技术能力的构建,如今转向“数字资源”或“数据流通”,则凸显了对运营能力和生态协同的重视。
现如今,全国超百家数据集团的出现,意味着单纯依靠政策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竞争将聚焦于资源整合的深度、应用场景的丰富度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力。
重庆的路径证明,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通过国企重组实现数字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是突破要素瓶颈的有效手段。其提出的到2027年形成“数字重庆1+4”品牌矩阵的目标,展现了从地方平台向全国性品牌跃升的雄心。
名称即战略,定位定未来。
重庆数字资源集团的落地,不仅是对自身发展路径的重新锚定,更预示着地方数据集团将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当“数字资源”的整合能力遇上“数据流通”的市场活力,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未来图景正在这些地方实践中逐渐清晰。
对于其他地区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数字”还是“数据”的命名,而是找到契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发展路径,在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大棋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而重庆,显然已经看到这一点。
评论 0